政治争斗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残酷角逐,要想在这场争斗中胜出,就必须先下手为强。
隋朝末年,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反隋。武德元年,李渊称帝,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李元吉为齐王,李世民为秦王。唐高祖坐镇长安,运筹帷幄,指挥全国战事,扫除隋朝残余势力。李建成稳坐东宫、不临战事,李世民则东征西讨、浴血疆场,立下赫赫战功。二人的力量和威望渐渐发生了变化,他们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尖锐。李渊为此采取了一些制约措施,但无济于事。同时,李元吉也站在了李建成一边,两宫冲突一触即发。正在此时,突厥入侵。李渊令李元吉率军出征,李建成想从秦王府中调兵,借机削弱李世民的势力。而李世民此时又得知李建成想借为李元吉饯行之时杀掉他。李世民知道,骨肉相残已在所难免,这也是他最后一次获得强权的机会。长孙无忌等人劝他立即动手,李世民有些犹豫,最后得知秦府上下同归一心,肯为自己卖命时,马上令长孙无忌密召房玄龄、杜如晦入府议定部署。
次日凌晨,李世民率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等人领兵伏于玄武门内,天一亮,李建成、李元吉入朝面见李渊,行至临湖殿,感觉有杀气,欲拨马回府。李建成刚刚掉转马头,便被李世民等人一箭射死;李元吉慌忙逃跑,仓皇之下被尉迟敬德射死。至此,李世民为自己登上皇位彻底扫除了障碍。
公元6也6年,李渊被迫退位,李世民登基称帝,为唐太宗。
李世民在得知大难将至之时,并非真的优柔寡断,而是在试探部属是否齐心协力;然后在保证万无一失的情况下,主动出击,发动政变,为夺得大唐统治权铺平了道路。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攻”和“守”是两种基本的战争态势。孙子在这里详细论述了“善攻”和“善守”的战争策略,“攻”就要像“动于九天之上”,迅猛出击,让敌人措手不及;“守”就要“藏于九地之下”,蓄势待发,以不变应万变,从而达到“自保而全胜”的目的。战争中是采取“攻势”还是采取“守势”,要求将领根据己方的实力和战争中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对策。实力强大,具备胜利的条件,就要果断进攻;实力不足,不具备取胜的条件,就要严阵以待,以保存实力,寻求战机。但无论是攻是守,其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要保护自己而战胜敌人。
南朝宋文帝元嘉七年(公元430年)十一月,宋国派兵北上伐魏,诸军受挫,相继南撤。魏军乘势南下,兵临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防守历城的是宋国历城太守萧承之,当时他手下只有几百人的兵力。面对强大的魏军主力,一些守城官兵不禁大惊失色。太守萧承之却从容不迫,下令偃旗息鼓,大开城门。部下对此大惑不解,以为敌众我寡,如此一来,只能是自取灭亡。萧承之却认为当时敌众我寡,情势危急,如果向敌人示弱,敌人势必乘势攻城,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以唯一的办法就是向敌人示强,或许还有一线生机。萧承之大开城门之后,魏军见历城城门大开,以为宋人设有埋伏,不敢贸然入城,后犹豫一番,引兵退 去。
历城守将萧承之在大军攻城之时,临危不惧,权衡利弊,果断下令大开城门迎敌,上演了一场名副其实的“空城计”,不仅保全了自己,而且战胜了敌人。当然他这样做是十分危险的,可是在当时的情况下,这也许是最好的出路。事实证明,萧承之的做法使他与全体将士最终得以“自保而全胜”。
在商战中,同样也需要适时地进攻和防守。经营者要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技术条件以及所处的市场环境等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攻要求企业迅速抓住商机、果断出击,在对手猝不及防之时占领市场;防守则要求企业修明内政,防范风险,伺机而动。
壳牌公司是当今世界上几大石油能源公司之一,它有者00多年的生产和销售经验,它的业务遍布全球,年总收入者000多亿美元。当然,这么大的一家跨国石油公司所面临的风险也是其他行业所无法相比的。为此,壳牌公司为自己设立了三道防御体系。第一道就是采油、炼油以及售油的地理分散。这种分散可使石油业务的发展不致因某个地区的政治、经济动乱而受到致命的影响。产品的多样化是壳牌公司设立的第二条防线。壳牌公司除了生产石油外,还经营煤气、化工和有色金属。这样可以规避因产品单一化而带来的市场风险。除此之外,壳牌公司还设有第三道防线,那就是:快速反应。壳牌公司密切注意世界各地政治、经济形势变化给石油市场带来的影响,并做好充分准备应付一切不测。壳牌公司的这种风险意识,使他们加强了对各种风险的防御能力,同时也为壳牌公司赢得了潜在的经济效益。
壳牌公司能稳步发展者00多年,成为全球几大能源公司之一,与他们强烈的风险意识是分不开的。壳牌公司在变幻莫测的市场竞争中,不仅“善攻”而且“善守”,他们构建的良好风险防御体系使他们长盛不衰。
权力场上,每个人的实力和势力时时都在发生着变化,当自己的实力不如对手时,就要采取相应的守势,以此来迷惑对方,积蓄自己的力量,这样才能“自保而全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