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东:唐开元十五道之一江南东道的简称。按:唐贞观元年(627),分全国为十道,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政区为道、州、县三级。开元二十一年(733),增为十五道,即京畿、关内、都畿、河南、河东、河北、山南东道、山南西道、陇右、淮南、江南西道、江南东道、黔中、剑南、岭南。天宝初,州改称郡,前后又将一些道划分为几个节度使(或观察使、经略使)管辖,今称为方镇。乾元元年(758),又改郡为州。淮南:唐代贞观十道、开元十五道之一,以在淮河以南为名,其辖境在今江苏中部,安徽、河南的南部,湖北东部,治所在扬州(在今江苏扬州)。
巴川峡山:指渝东、鄂西地区,今湖北宜昌至重庆奉节的三峡两岸。
峡中:指重庆、湖北境内的三峡地带。
穿音钏,江东、淮南剖分竹子制作。巴川、峡山地区用榖树皮制作。江东把一串一斤的茶称为上穿,半斤的称为中穿,四两、五两的(十六两制)称为小穿。峡中地区则称一百二十斤为上穿,八十斤为中穿,五十斤为小穿。穿字,原先作钗钏的“钏”字,或作贯串。现在则不同,像磨、扇、弹、钻、缝五字一样,写在文章中是平声,作动词,表示名词的意思则要读去声,字意也按读去声的来讲,字形就写穿。
育,以木制之,以竹编之,以纸糊之。中有隔,上有覆,下有床,傍有门,掩一扇。中置一器,贮煻煨火,令煴煴然。江南梅雨时,焚之以火。育者,以其藏养为名。
煻煨(tánɡwēi):热灰,可以煨物。
煴(yūn)煴:火势微弱没有火焰的样子。
江南梅雨时:农历四五月梅子黄熟时,江南正是阴雨连绵、非常潮湿的季节,为梅雨时节。江南,长江以南地区。一般指今江苏、安徽两省的南部和浙江一带。
育,用木制作,用竹篾编织,再用纸裱糊。中间有槅档,上有盖,下有底盘,旁边有门,掩着一扇门。中间放一器皿,里面盛着热灰火,这样的火火势微弱没有火焰。江南梅雨季节时,烧火除湿。育,因为对茶有保藏养益作用而定名。
三之造
本章概述了采制茶叶的节气时令要求,制茶的工序,以及成品茶的外形特征与品质高下之鉴别方法。
陆羽首先明确采茶的时间是在二、三、四月之间,时当仲春、季春与孟夏,采制之茶主要是春茶。在陆羽之前,晋郭璞虽有“早采为茶,晚采为茗”即春茶秋茶皆有的记载,不过从晋杜育《荈赋》所言“月惟初秋,农功少休”来看,似乎还更重视秋茶一些,因为秋天农事——主要粮食生产已经完成,此时采茶,不会妨碍农事,可见茶业完全是农业的附属。《茶经》讲求采制春茶,完全是从茶叶本身特性出发的,因为春茶正如唐代杨晔《膳夫经手录》所言蒙顶茶:“春时,所在吃之皆好。”这可谓是茶叶至陆羽时代的发展要求与体现,对此后茶业的日益发展与繁荣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
陆羽在本章对采制茶叶的第一步——采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是要带露采茶,二是采茶当日的天气须得是晴天无云。
在晴天无云时采茶,是非常实用的经验之谈,适当的温度以及湿度条件对于手工制造好茶而言,是最基本的要求,辅之以当天完成的蒸、造、烘焙等工序,才能制出好茶。虽然晴天采茶的要求,已经被实践证明比较合理,不过随着人们对茶叶研究的加深,以及生产茶叶条件的改善,以及新茶及时下树的要求,现在早已经是阴雨天也可以采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