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践近乎是怒吼着哭出声来,“吾已绝望,永辞万民,岂料再还,重
勾践近乎是怒吼着哭出声来,“吾已绝望,永辞万民,岂料再还,重复乡国。”按《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的记载,勾践说完这句话后,“言竟掩面,涕泣阑干”。
这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男人,一般人受辱后,一旦和死敌强势易位,他们会把死敌整得很惨,用一种变态的心理去看待落难的死敌。有些人受辱后的心态容易变得扭曲,伍子胥就是一个再典型不过的例子。勾践并不是这样,这两年在吴都的受辱经历,是勾践用常人难以想象的隐忍挺过来的,勾践稍有些意志薄弱,随时可以选择自杀。
勾践有一万个理由仇恨夫差,在三千越甲吞吴后,夫差落到勾践的手上。如果勾践换成伍子胥,夫差会死得非常难看,但勾践并没有丝毫复仇的变态快感,他更同情走投无路的夫差,夫差现在所面对的,就是当初自己所经历的。
强者很容易同情与自己有相似经历的弱者,因为强者能从这样的弱者身上怀念属于自己的那段灰暗历史。从本质上来说,夫差和勾践其实是同一类人,他们的血都是热的,而不像一些欺负旧主孤儿寡母的篡位帝王冰冷残酷,却披着仁厚的外衣在历史上招摇撞骗,相比之下,人品何其下作。
夫差哀求勾践念及当初他对勾践的不杀之恩,放吴国一条生路,夫差派大夫王孙骆来告命,言辞哀婉可怜,并承诺“若徼天之中得赦其大辟,则吴愿长为臣妾”。勾践对此的反应是“不忍其言,将许之成”,同意放虎归山。
勾践当然知道放虎归山的后果,夫差极有可能成为再版的勾践,而勾践则有可能沦为再版的夫差。但在王孙骆苦苦哀求的那一刻,勾践还是心软了,就像当年夫差的心软一样,差一点改变了历史的方向,幸亏被智算无遗的范蠡给拦住了。
范蠡的冷静分析让勾践放弃了迂腐的妇人之仁,必须在吴国的冷灶上浇下最后一盆凉水,但勾践还是坚持赦免夫差本人,并为夫差在甬东(今浙江宁波海中小岛)安置了居所,划拨三百家仆供夫差役使,被夫差拒绝了。
当然,从这一点上讲,夫差更有骨气,宁死不吃嗟来之食。可如果从励志的角度讲,夫差又不如勾践,在相同的人生困局下,勾践可以吃嗟来之食以图后举,夫差为何就不能?
这样的勾践,难道不可爱吗?
三五 聪明的范蠡和不聪明的文种
开创大汉天下的一代战神韩信被吕雉阴谋处死时,哀叹道:“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这就是历史上两个著名的成语——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和韩信有关的成语数不胜数,但这两个成语的版权所有者却不是韩信,而是春秋末期的一代智圣,既传说中和美女西施泛舟五湖四海的陶朱公范蠡。
范蠡的一生非常传奇,即使是伍子胥这样的重量级人物,在范蠡面前都略显逊色。论功业和政治地位,伍子胥的分量并不低于范蠡,但伍子胥之所以死在已起杀心的主公夫差之手,而范蠡则从主公勾践的刀尖上溜掉,只有一个原因,伍子胥做人不够聪明。
范蠡有许多不同的身份,但与其说范蠡是智圣,是名臣,是大商人,不如说范蠡是个聪明人,参透了人性善恶的聪明人。什么是聪明?有人会说是智商,有人说是会做人,这些都是小聪明。真正的大聪明,正如老子所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做到这两点,就是世上绝顶的聪明人。
小聪明没有大智慧,但大智慧一定有大聪明,古今参透世事人心的哪个不是万里挑一的人精子?伍子胥通透天下,却吃不透夫差的本性,被夫差灌了一碗迷魂汤,自以为是地说立太子的事包在我身上。结果如何?伍子胥以为扶夫差上台,就能保住自己的后半生富贵,哪知道伯嚭摘走了伍子胥树上的所有果子,最终由夫差亲手砍倒了伍子胥这棵参天大树。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伍子胥吃透了夫差的父亲阖闾,成功为伍家复了仇。但伍子胥一直没有注意到,在他身后的阴影里,始终有一双眼睛在盯着他,此人就是范蠡。